SSD的各項參數中,系統兼容性指標無法量化,最不直觀,也最容易被忽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實際應用場合中除了性能功耗和可靠性問題,最讓人頭疼的是系統兼容性問題,表現為各種場景下盤無法識別、不兼容某些型號主板、操作系統無法兼容等問題。站在用戶角度,SSD盤的性能、功耗、可靠性設計得都不錯,測試出來的成績單很漂亮,但就是系統兼容性差,再好的盤放到電腦上就變磚,看上去就是漂亮的花瓶,中看不中用。所以漸漸地用戶開始重視系統兼容性問題,在SSD引入前期用比較強的測試覆蓋去驗證和觀察系統兼容性。
從技術上系統兼容性問題歸類為如下幾類。
一、電信號兼容性和硬件兼容性
電信號兼容性和硬件兼容性指的是SSD工作時,主機提供的電信號處于非穩定狀態,比如存在抖動、信號完整性差等情況,但依然在規范誤差范圍內,此時SSD通過自身的硬件設計和接口信號完整性設計依然能正常工作,數據也依然能正確收發。
二、容錯處理
錯誤處理與硬件和軟件相關。系統兼容性的容錯特指在主機端發生錯誤的條件下,SSD盤即使不能正常和主機交互數據,至少不能變磚。
三、BIOS和操作系統的兼容性
SSD上電加載后,主機BIOS開始自檢,主機中的BIOS作為第一層軟件和SSD 進行交互:
第一步,和SSD發生鏈接,SATA和PCle走不同的底層鏈路鏈接,協商(negotiate)到正確的速度上(當然,不同接口也會有上下兼容的問題),自此主機端和SSD連接成功。
第二步,發出識別盤的命令(如SATA Identify)來讀取盤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產品 part number、FW版本號、產品版本號等,BIOS會驗證信息的格式和數據的正確性。
BIOS會走到第三步去讀取盤其他信息,如SMART,直到BIOS 找到硬盤上的主引導記錄 MBR,加載MBR;
第四步,MBR開始讀取硬盤分區表DPT,找到活動分區中的分區引導記錄PBR,并且把控制權交給PBR……
最后,SSD通過數據讀寫功能來完成最后的OS加載。完成以上所有這些步驟就標志著BIOS和OS在SSD上電加載成功。任何一步發生錯誤,都會導致SSD交互失敗,進而導致系統啟動失敗,彈出Error window或藍屏。
總而言之,SSD的系統的兼容性無比強大,絕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