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對于中國的大健康產業來說可謂是一個大風口,大健康的上市公司是此起彼伏,幾乎每個月都有多家健康領域的公司上市,而在這其中有一家公司比較引人關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微創醫療,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微創醫療卻有著“生產醫療上市公司的公司”的外號,如今在拆分出心通醫療、心脈醫療之后,微創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也要出現了,這就是微創機器人,作為一家醫療機器人企業,雖然有著微創系的光環,微創機器人的醫療機器人到底有沒有戲呢?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近日,微創機器人正式開啟招股,富途與JP摩根、中金公司共同擔任微創機器人的承銷商助力本次IPO。
而智通財經的消息則更加全面,微創機器人-B擬發行3620萬股H股,其中90%為國際發售,10%為香港發售,另有最多15%超額配股權。每股發行價36-43.2港元,每手500股,入場費2.18萬港元,且預期于11月2日上市。
由于背靠微創醫療這一只明星股,微創醫療機器人一亮相資本市場就仿佛自帶BGM出場,吸睛無數。
據悉,微創醫療是國內一家領先的創新型高端醫療器械公司,于2010年上市的它近一兩年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是港股市場頗有名氣的醫療股。業務范圍則涵蓋心血管介入產品業務、骨科醫療器械業務、手術機器人業務和外科醫療器械等多個板塊,截至2020年末共擁有300多個醫療器械產品,覆蓋10000多家醫院。
在此次微創醫療機器人赴港上市之前,微創醫療就已經將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先后分拆送上科創板、港股主板上市,微創醫療機器人是一家致力于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醫療器械公司,目前旗下擁有3款旗艦產品,即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蜻蜓眼”)及骨科手術機器人(“鴻鵠”),這些產品均為第III類醫療器械,且均被納入國家藥監局的創新醫療器械的綠色通道。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微創醫療機器人是全球行業中唯一一家擁有覆蓋五大主要手術專科(即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手術)產品組合的公司,目前其核心產品圖邁、鴻鵠、蜻蜓眼均已被納入國家藥監局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其中,圖邁及鴻鵠處于注冊批準階段,而蜻蜓眼已于最近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
那么,作為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參與公司,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未來我們到底該怎么看?
說起醫療機器人,相信大多數朋友都不太熟悉,相比于我們日常熟悉的醫療手術以及機器人產業來說,我們印象中的手術往往是穿著白大褂的醫生來做,而機器人往往也是商場中帶路、端盤子的那種傻傻笨笨的形象,而醫療機器人很多人卻并不熟悉,其實醫療機器人早就出現了,而他們在海外往往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就是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通常由手術控制臺、配備機械臂的手術車及視像系統組成,由專業的醫生來進行操作,從而實現對于患者的手術,目前國際上最為有名的機器人是名為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已經廣泛適用于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小兒外科等,成為適用性最廣的醫療機器人。那么,面對著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上市,我們到底該怎么看呢?
首先,醫療機器人的確是未來醫療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人體是大自然產生的最為精密的一整套系統,在這個系統上要進行手術無疑是最困難的事情,即使是醫療技術高速發展到今天,醫療手術也依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面對著較為危險的傳統手術,有一類全新的方式就誕生了,這就是醫療手術機器人。相較于傳統微創手術,手術機器人更加精準和精細,在手術和住院時間、減少失血量、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恢復等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腹腔鏡下,醫療手術機器人可以使用3D彩色、放大10-15倍,遠超傳統的手術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實現有效手術。再加上醫療手術機器人的微創、精細化、精準化、標準化的特點,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傳統醫生的失誤,降低病人的痛苦,所以在海外不少國家醫療手術機器人都開始在日常的治療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對于中國來說,開發屬于自己的醫療手術機器人也就成為了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預計2026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的市場規模為38.4億美元,2020年至2026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4.3%。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上市也算是恰逢其時,找準了市場的風口。
其次,微創醫療機器人的確也有屬于自己的優勢。作為微創系的企業,微創醫療機器人可以說擁有屬于微創系的一整套優勢,相比于自身單打獨斗的企業,在這方面還是強得多,微創醫療機器人的優勢在于:
一是微創機器人在技術上面有較強的技術基礎。前文我們就說了微創醫療機器人是全球行業中唯一擁有覆蓋五大主要手術專科的機器人企業,微創醫療機器人擁有與圖邁有關的兩項重大專利,即機械臂與傳動機構以及手術器械,在較強的技術優勢的支持下,微創機器人可以說擁有了不少的市場先發優勢,成為其支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是具有不輸于國際同行的治療水平。說起醫療手術機器人,治療水平無疑是最關鍵的東西,根據華盛通的數據,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在注冊臨床實驗對比中,圖邁在主要有效性終點手術成功率方面展示出不劣于達芬奇手術系統且具備良好的安全性,這樣的治療水平也給微創機器人在市場上留足了市場想象空間。
三是有政策和國產化的外部環境支持。之前醫療手術機器人之所以在市場上沒能完全推廣,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市場成本過高,而就在最近“手術機器人正式進入醫保”在北京正式落地,有了醫保的支持對于手術機器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利好。再加上當前的手術機器人產業已經被國際巨頭壟斷,微創機器人作為國內企業無疑對打破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說完了微創機器人的優勢,我們也不能不說這家公司的風險,可以說這是一家優勢和風險幾乎一樣大的公司,其主要風險集中在:
一是微創機器人至今沒賺到錢還在虧損。據招股書數據披露,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微創醫療機器人錄得虧損凈額分別為0.7億元、2.09億元及2.43億元。雖然我們一直說科技類公司虧損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根據鈦媒體之前的報道,手術機器人是一項技術門檻高、開發注冊營銷周期長、極燒錢的領域,從研發到上市過程漫長。相關報告顯示,手術機器人產品的研發周期基本都在十年以上。像微創機器人這樣的科技公司甚至連商業模式還沒探索清楚就上市的,沒賺錢的風險可能真的不能小覷。
二是高昂的使用費用和耗材費用如何能讓其推廣。當前,整個手術機器人產業都存在使用成本極為高昂,耗材費用也相當恐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雖然有醫保作為支撐,但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在手術機器人上花錢,這已經成為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誰來買單可能才是最難以給資本市場滿意答復的事情。
三是從臨床試驗到商業化落地到底該怎么跳躍。在大健康產業中,有一道最為驚險的跳躍,這就是從臨床試驗到商業化落地,多少產品在這個跳躍中跌落馬下,而對于微創機器人來說這個跳躍同樣沒有完成,給資本市場的疑慮也會同樣存在。
因此,微創機器人的上市依然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能否真正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始終擺在每個投資者的面前。
注:本文來源于聯樂實業官網http://www.a4102.cn/,轉載請標明出處